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成功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,标志着一个全新历史时代的开启。
如果仔细观察,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: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。这一顺序并非随意,而是有深刻的战略考量。那么,秦始皇在这场连绵不断的征战中,为什么选择按这个次序消灭各国?这个顺序是巧妙设计的,还是纯粹的偶然呢?如果调换了这一顺序,秦始皇能否依然成功统一六国?我们不妨细细探讨。
首先,曾经的晋国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凡,那个时代的晋文公堪称春秋五霸之一,威震四方,声势浩大。晋国一分为三,赵、魏、韩三国依然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强国,延续了晋国的光辉。与此同时,西方的秦国,虽然在春秋时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,尤其是秦穆公时的强盛,但大部分时候,秦国在历史舞台上只是个边缘角色,直到战国初期,秦国仍处在不显眼的位置。
然而,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秦国经历了两件关键事件,迅速崛起。第一件事是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49年,任用商鞅进行的两次变法。商鞅变法,虽然以个人悲剧告终,但却成功将秦国的政治体制和军事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。秦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“利爪”,但要真正突破束缚,还需面对一系列挑战。
展开剩余74%第二个关键事件是魏国的衰落。魏国的衰落,与秦国的崛起有着密切关系。战国初期,魏国并不是秦国、齐国、楚国这些国家中的“最弱者”,反而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。魏文侯时,魏国重用李悝进行变法,取得了显著的成功。与商鞅相比,李悝的改革更为出色,商鞅的变法实际上是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。此外,魏国的军事天才吴起,他的改革使魏国在战场上曾屡屡取得辉煌战果,甚至吴起亲自指挥与各国交战七十六场,取得六十四场胜利,堪称“战神”。魏国在那个时期,几乎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,战略上控制着崤函之地,这一地理位置至关重要,它为魏国锁住了秦国的咽喉,阻碍了秦国的东进步伐。
然而,公元前343年发生的马陵之战,齐国的孙膑击败魏国的庞涓,魏国由此元气大伤。接下来,魏国逐渐失去了战国初期的强盛,尤其是控制崤函之地的局面也被打破。秦国趁机发动进攻,夺取了魏国的崤函之地,给了秦国“释放老虎”的机会,从此,秦国便迅速崛起。
三晋的赵、魏、韩与秦国相邻,成为了秦国东进的主要阻力。因此,秦国采用了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首先在公元前230年灭掉了韩国,这时韩国实力较弱,灭之并不困难;接着,在公元前228年,秦国攻灭了赵国。赵国的力量,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之后大幅削弱,成为秦国征服的下一个目标。韩国和赵国的灭亡,使得魏国成为了孤岛,面对秦国的攻击,魏国也显得力不从心。此时,齐国与燕国成了旁观者,齐国虽然未参与,但其军事力量不足以影响秦国的进攻,而燕国因地理位置的原因,也无法有效抗衡秦国。
魏国最终在公元前225年,在秦国的策略下,败下阵来。秦国采用了水淹大梁的计策,这一举措使魏国陷入绝境,不得不投降。而对于三晋三国的攻击,秦国的顺序非常明确:首先解决最弱的韩国,其次是赵国,最后才是魏国。这个顺序的选择,既是地理上的合理布局,也是对各国相对强弱的精确判断。
一旦三晋被灭,秦国面临的是燕国、齐国、楚国三大国。此时的燕国,已经被秦国逼到了辽东,失去了战略价值;而齐国和楚国都是强国,秦国必须小心应对。如果同时与齐楚两国作战,秦国未必能占上风,因此,首先要稳定一个国家。秦国巧妙地通过外交手段,使得齐国在整个过程里成为了旁观者。正因为如此,公元前241年,齐国并没有参与联合攻秦,直到公元前224年,秦国进攻楚国时,齐国依然选择袖手旁观。
到了公元前223年,秦国依靠王翦的强大战力,成功征服了楚国。随后,秦国将焦点转向燕国,经过一番追击,燕王喜最终在公元前222年被捕,燕国彻底灭亡。
齐国一直以来错误地认为可以坐享其成,认为自己与秦国保持“和平”关系是安全的。然而,随着其他五国被逐步消灭,齐国最终也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。在公元前221年,秦国的精锐部队突破齐国的防线,齐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崩溃,最终投降。
从整个过程来看,秦国的统一战略极为成功。灭掉三晋三国是基础,齐楚两国的顺序也至关重要。秦国依靠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精准击破了每个国家的薄弱环节,让敌人无法联合抵抗。可以说,秦国的统一之路,展现了其精妙的军事布局、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极强的执行力,而秦始皇的领导能力无疑是这一切成功的关键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