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,柏林帝国银行的办公室里,财政部长沙赫特盯着希特勒说了一句让人头皮发麻的话:
“元首,我们只有两条路:要么德国崩溃,要么发动战争。”
听着是不是感觉德国是被逼上战场的?不对!我要告诉你——这是纳粹自己挖的坑,然后自己往下跳。今天咱就把这个坑怎么挖的,从头到尾掰开揉碎讲清楚。
凡尔赛的枷锁 + 烂到家的经济
故事得从一战后的《凡尔赛条约》说起。
当年德国军事实力吓坏了英法,打赢了都怕它复活,所以在战后给它戴上了超级紧箍咒:
陆军最多10万人 空军、重炮、潜艇统统禁止 军费不能超过财政的5% 不准你发债搞军备说白了,就是你连买枪的钱都得翻着口袋找钢镚。
展开剩余81%偏偏1923年德国还闹了个世界级的恶性通胀——网上那张“一块面包50万马克”的老照片就是那会儿。老百姓怕了,投资人也怕了。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,魏玛政府还留了一地烂摊子——失业率超过30%,街上全是闲得发慌的人。
这就矛盾了:
纳粹上台的口号是“面包和工作”——先得安抚民生; 但它的灵魂又是武力扩张——必须赶紧造一支能打世界大战的军队。问题是,财政的钱动不得,动多了老百姓恐慌、国际盯紧,你还得按凡尔赛条约过日子。那军队怎么扩?
邪修开始——Mefo 票的魔法
这时候,帝国财政部长兼帝国银行行长——沙赫特出场了。这个人想出一个堪称金融魔法的招数——Mefo 票。
他先搞了个注册资本才100万马克的空壳公司——名字贼长,“冶金研究股份有限公司”(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mbH),简称 Mefo。表面说是搞研究,实际上啥也不干,就是个影子中介。股东全是大佬——克虏伯、莱茵金属、西门子、GHH,每家出25万。
玩法是这样的:
国防军想造100门大炮,下单给克虏伯。 正常来说,政府得付现金——但它啥也不掏,反而让 Mefo 出面开一张汇票,说“请支付1200万马克给克虏伯”。 这笔钱不是马上付,而是承诺3个月后还,可以延期到5年。这样,账面上看是民间公司买大炮,政府没花一分钱。凡尔赛来查?查不着!国际社会?管不着!
可克虏伯也不是做慈善的——5年后才给钱,自己不早黄了吗?
于是沙赫特加了个 buff:
Mefo 票可以直接拿去德国任何银行贴现——比如1200万的票,扣4%利息,第二天到账1152万。 银行拿到票不敢收?没事,帝国银行承诺无条件贴现,政府信用兜底。结果是:
军队白嫖大炮 克虏伯爽快收钱 银行有政府背书不怕风险德国军工产能嗖嗖拉满,失业率直线下降,经济看着一派欣欣向荣。
炸弹倒计时
问题是,Mefo 是空壳,没一分钱收入。所有汇票到期,全得政府还!
到1936年,军费开支已经占到政府总开支的60%。1938年停发 Mefo 票时,账面上公开债务就超过120亿马克,相当于GDP的10%,是年财政收入的两倍!
沙赫特心里很清楚——这是个定时炸弹,4年后必炸。他开始反对过度扩军,反对无限印钞。结果1938年初被踢出局。
全速冲向悬崖
沙赫特走了,狂热纳粹分子沃尔特·丰克接手——直接修订《帝国银行法》,央行必须无限制给政府贷款,恶性通胀?不管!
接着,德国先吞了奥地利,再吞苏台德,把人家黄金、外汇、工厂全抢来——这才勉强还上了一部分即将到期的 Mefo 票。
可到1939年,债务压力又一次炸到天花板,德国财政就像一个全靠信用卡套现过日子的老赖——要想不死,就得继续抢。
以战养战的赌博
于是,1939年9月,德国进攻波兰,二战全面爆发。占领区全改用马克结算,还故意压低当地货币汇率,相当于变相洗劫物资。工厂被接管为德国军工生产,本地劳工成了免费的螺丝钉。
短期来看,这确实续了命——战争机器还能转,财政还能喘口气。
但这就是饮鸩止渴——消耗永远比掠夺快。随着战线拉长、盟军反击,德国财政彻底崩盘,最后连军队都养不起。
所以说,那句“要么崩溃,要么战争”,根本不是德国被逼无奈的理由,而是纳粹透支未来的必然结果。
它自己编了个 Mefo 魔法,套着空壳玩金融自嗨,最后被这个巨大的债务黑洞逼进了世界大战的火坑——历史不会替它洗白半句。#夏季生活打卡季#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