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南宁晚报
■本报记者何璨汐 文/图
展会现场,黄开亮在了解数字前沿技术。
第22届中国—东盟博览会开幕当日,越南华商总会常务副会长黄开亮步履匆匆穿梭于各个展馆之间。从最初出口水泥生产设备到现在布局数字经济,这位扎根越南25年的南宁人的创业历程恰是中越经贸合作从“硬件输血”到“智慧造血”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。
贸易升级 从“设备”到“数字”的跨越之旅
时光回到刚赴越南留学不久,黄开亮遇到一个特殊请求:一名越南客商希望他能帮忙联系中国企业进口水泥生产设备。黄开亮陪同客商前往柳州,一家家工厂实地寻访,最终成功促成了广西企业向越南出口首条水泥生产线。这段经历让他赚到第一桶金,这笔订单不仅开创了中越建材设备贸易的先河,更让“中国制造”在越南市场声名鹊起。
随后,黄开亮辗转中越两国做起了生意:“最初主要出口机械设备这类‘硬货’,之后转向啤酒等快消品贸易。”二十余载商海沉浮间,黄开亮亲历了中越经贸合作从商品买卖到数字经济合作的质变飞跃。
展开剩余56%机遇与挑战 自贸区3.0版开辟新赛道
9月17日,《中国—东盟经贸合作展望报告(2025—2026)》(蓝皮书)发布,明确将“自贸区3.0、数字经济、绿色发展与人工智能”作为未来合作四大支点,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具体落地路径。报告指出,AI是赋能区域经贸合作发展的“新赛道”。要将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,并加速产业化落地,推动其在跨境电商、智慧农业、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。
这一政策红利让黄开亮这样的企业家看到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。如今,他已从昔日的“设备贸易大王”蜕变为“数字服务先锋”,业务版图拓展至智慧教育、智慧交通等数字化服务领域。“我们正与中国—东盟信息港合作,推进包括AI培训在内的多项数字化服务。”黄开亮介绍道。
人文纽带 一个中越家庭的“双向奔赴”
二十余载春秋流转,黄开亮的人生早已深深扎根于中越两国的土壤之间。对他而言,越南不仅是事业发展的热土,更已成为生命中的第二故乡。一次意外受伤,让他与越南女医生结下良缘,组建起幸福美满的家庭。如今,夫妻二人育有一双可爱的儿女,谱写了一个动人的中越爱情故事。
每逢佳节,黄开亮总会带着家人踏上回乡之路,遍访中国大地感受中国的发展脉动。
对于未来的生活,黄开亮早已有了规划:“女儿计划到中国留学,进一步了解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,希望她能成为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‘桥梁’。我的爱人正在努力学习中文,打算退休后回到南宁邕宁的老家定居,经营一家小诊所,为乡亲们服务。”
黄开亮的人生历程,仿如一个中越友好交往的故事。在商业层面,他亲历了从传统贸易到数字经济的产业跃迁;在人文层面,他用一段跨国姻缘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。这个融合了中越文化基因的家庭,以其真实而温暖的生活图景,向世人展示两国人民交往的深度与温度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